小针刀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 适应症 1、 头颈部:颈椎病、颈椎术后综合征。

2、 腰背部: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性关节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臂上皮神经损伤、腰椎棘上韧带损伤等。

3、 上肢:肩周炎、冈上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滑囊炎等。

4、 下肢:膝关节骨关节病、跟痛症(根骨骨刺、滑囊炎)等。

二、 禁忌症 1、 患有严重内科疾病者,如中风早期,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感染性疾病。 2、 血液病,如血友病等。 3、 严重糖尿病。 4、 施术部位有皮肤病或局部感染者。 5、 怀孕患者。 6、 肿瘤、结核、骨髓炎等。 7、 精神疾病患者,不能配合治疗。 三、 操作方法 1、 体位:根据不同疾病采用相应的体位。原则上是以患者舒适,局部软组织自然放松,施术部位便于消毒,术者便于操作为宜。 2、 寻找痛点: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片、MRI片等检查,在局部寻找最敏感的穴位或痛点,并做好标记。 3、 术者戴口罩、帽子和无菌手套。 4、 术区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无菌洞巾。 5、 麻醉:用0.5-1%的利多卡因对病变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药可加复方倍他米松5㎎或曲安奈德20㎎~40㎎或强的松龙1ml~2ml,利用激素非特异性消炎作用减轻因针刀切割刺激引起的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并减少局部瘢痕组织的形成。 6、 针刀治疗:取长短合适的小针刀,在标记好的进针点处垂直于皮面刺入,刀口线与肌肉、肌腱、神经和血管走向平行,针刀刺入皮肤、皮下组织后到达要切割的组织表面,根据组织对针刀的阻力不同及针刀刺入的深度判断确认拟切割的组织,然后从拟切割组织的远侧向近侧作邮票边孔样切割,即切割一针后将针拔到要切割的组织表面,向近端移一个针位进行第二针的切割,如此反复进行切割,形成一条邮票边孔样的切割线,直至将要切割的组织切开为止。达到了松解的目的后,出针,压迫针眼止血后,用创可贴或敷料覆盖包扎。术毕。 四、 注意事项 1、 在行针刀治疗前,必须诊断明确,符合针刀治疗的适应症。 2、 应询问有关病史,了解是否有针刀治疗的禁忌症。 3、 术者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要戴口罩、帽子和无菌手套,术区应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操作应在消毒的治疗室内进行。 4、 针刀应用前,要仔细检查、核对药物是否正确,特别是针刀的针柄和针体连接处是否牢固,防止折刀。使用一次性针刀应检查有效期、外包装有无破损。 5、 术后针眼应用无菌敷料或创可贴覆盖保护至少3-5天以上,期间勿着水和污染,以免感染。 6、 术后3-7天内可能病变处疼痛加重,多属正常反应,应向患者交代清楚,疼痛难忍者,可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必要时嘱患者及时复诊,发现情况应及时处理。 五、 晕针的预防和处理 1、 预防:小针刀手术时,也有像针刺治疗时的晕针现象。这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患者怕针,情绪紧张。二是由于饥饿或体弱。因此小针刀手术时,医生必须对病人做必要的思想工作,使其解除思想顾虑,消除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做到手术轻、巧、快。再一方面,病人体弱情绪不好时,不要做手术,待情绪正常不乱时再做,就可大大减少晕针的发生。万一有晕针也不要害怕,但须及时处理。晕针的表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欲吐、心跳加快、血压下降。 2、 处理: 立即让病人躺在治疗床上。注意保暖,一般2、3分钟后,血压即回升,面色转正常,头晕减轻,心中平静,不再呕吐,15分钟左右即恢复正常。极个别经上述方法处理无效时,医生立即掐人中,双内关、外关穴。一般很快均可恢复。万一经上述处理无效者,立即应用中西医药进行常规急救处理。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