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全攻略!(三)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全攻略! (三)

3.  中成药:

(1)  龙胆泻肝丸

出处:《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功效:清泻肝胆,清利湿热

原书主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

 

(2)  参苓白术丸(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噫,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

 

(3)  血府逐瘀胶囊(丸)

出处:《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炒)、红花、地黄、川芎、赤芍、当归、牛膝 、柴胡、桔梗、枳壳(麸炒)、甘草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原方主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诸症。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

 

(4)  大黄蛰虫丸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熟大黄、土鳖虫(炒)、水蛭(制)、虻虫(去翅足,炒)、蛴螬(炒)、干漆(煅)、桃仁、地黄、白芍、黄芩、苦杏仁(炒)、甘草。

功效:活血破瘀,通络散结。

原书主治:五劳虚极,干血内停。

水蜜丸一次3g,小蜜丸一次3~6丸,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1~2次。

 

(5)  柴胡舒肝丸:

出处:《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

组成:柴胡、青皮(炒)、陈皮、防风、香附(醋制)、枳壳(炒)、木香、乌药、半夏(姜炙)、茯苓、桔梗、厚朴(姜炙)、紫苏梗、豆蔻、甘草、山楂(炒)、槟榔(炒)、六神曲(炒)、大黄(酒炒)、白芍(酒炒)、当归、三棱(醋炙)、莪术(制)、黄芩、薄荷(川芎)

功效:舒肝理气,消胀止痛

原书主治:气郁导致血瘀,胁肋疼痛诸症。

一次1丸,一日2次。

 

(6)  元胡止痛片(胶囊):

组成:元胡(醋制)、白芷组成。

功效:理气,活血,止痛

一次4~6片,一日3次。

 

(7)  使用注意事项:

含有行气、破血之品,有碍胎气,孕妇慎用或忌用。

中病即止,不要久服。

体虚者配合益气、养阴中药。

饮食宜用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辛辣油腻,以免助湿伤脾,有碍气机。

切忌郁闷、恼怒,应保持心情舒畅。

 

4.  外治法

(1)中药湿敷:

皮损以红斑水疱为主时,可采用湿敷法,可以龙胆草或黄柏、马齿苋等量按0.3%比例,加水煎煮成水剂。放凉备用。用6~8层纱布浸透药液,稍拧干,以不流水为度,紧密贴于患处,每隔10~15分钟,重新蘸取药液。共30~40分钟,每日1次。本法可收敛、消肿、解毒。

 

(2)疱病清疮术(邮票贴敷法)

借鉴了烧伤科的治疗方法。

是按皮损面积大小,将单层纱布沾取药液后,直接贴敷于渗出裸露的创面的一种换药法。有消炎、收敛、固皮之功效。因操作方法类似于贴邮票,故称之为邮票贴敷法。

(3)针灸:

 

放血:龙眼穴(手小指尺侧,第二、三骨节之间,横纹尽处取穴) 、龙头、龙尾放血(金针王乐亭)

刺络拔罐:发病初期,用三棱针在至阳穴或阿是穴点刺放血,当即用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疹处,隔日一次,连续治疗3~5次。皮损周围围刺、拔罐。

 

循经取穴: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为主。可选取疱疹分布区循行经络上的穴位。或患者的疼痛部位。配穴:肝经郁火:行间、大敦、阳陵泉;脾虚湿热:血海、隐白、内庭。

 

火针:取肺俞、肝俞、胆俞、脾俞。或局部取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将针烧灼至针尖红而亮时刺入穴位,快刺疾出。每隔3日针刺1次。可起到通络解毒之功。早期应用“以热引热”,驱邪外出,促进炎症消退,减轻疼痛。后期使用温通经络,止痛。

灸法:用点燃的艾条在疼痛周围皮肤或附近的穴位行温和灸,每日1次。可温经通络,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恢复。

 

穴位注射

取穴:基本穴位为选择曲池、足三里、肺俞、肝俞、脾俞、阳陵泉、太冲等,配穴根据受损神经分布加背俞穴或华佗夹脊穴。

注射药物:丹参注射液、苦参素、当归注射液等。(完)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