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感染及防治措施:之三

6.2 对症处理



6.2.1祛痰 目的在于使痰液变稀薄,易于排出,否则易增加细菌感染机会。但有效的祛痰剂甚少,除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痰外,可选用化痰类中药、氨嗅索等祛痰剂。由于咳嗽是MP肺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频繁而剧烈的咳嗽将影响患儿的睡眠和休息,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如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酌情给予小剂量可待因镇咳,但次数不宜过多。



6.2.2平喘 对喘憋严重者,可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口服,4~6mg/(kg?次),每6h 1次;亦可用舒喘灵吸入等。



6.3 抗生素的应用



根据MP微生物学特征,凡能阻碍微生物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对其无效。因此,治疗MP感染,应选用能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脂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此外,尚有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及磺胺类如SMZco等可供选用。



临床治疗中最常选用的是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等。其中又以红霉素为首选,该药使用广泛,疗效肯定。对消除MP肺炎的症状和体征明显,但消除MP效果不理想,不能消除MP的寄居。常用量为50mg/(kg?d),轻者分次口服治疗即可,重症可考虑静脉给药,疗程一般主张不少于2~3周,停药过早易于复发。常用口服剂有无味红霉素及红霉素肠溶片。红霉素主要经胆汁排泄,部分可从肠道内重新吸收,相当量的红霉素在肝内代谢灭活。口服给药量的2.5%和注射给药的15%以活性物质自尿中排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皆不能将红霉素自体内清除。



在使用红霉素制剂时应注意其毒副作用。各种口服制剂皆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静脉滴注时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偶有过敏反应发生,表现为药物热、荨麻疹等。值得注意的是红霉素性黄疸,往往在给药14~21d产生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相继出现发热、黄疸、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胆红质和转氨酶增高,停药后2~3d可恢复正常,但再给药又可重新出现上述症状。另外,大剂量红霉素的应用偶可引起耳鸣和暂时性听觉障碍,一般发生于静脉给药或有肾功能减退和(或)肝脏损害者。婴幼儿口服无味红霉素后可出现增生性幽门狭窄,口服红霉素后也有出现假膜性肠炎者。应用红霉素期间尿中儿茶酚胺、17-羟类固醇和血清转氨酶有增高现象,血清叶酸和尿雌二醇有降低情况。



鉴于红霉素对胃肠道刺激大,并可引起血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以及有耐药株产生的报道。人们开始选用大环内酯类的新产品,如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及甲红霉素(clarithr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等,口服易耐受、穿透组织能力强,能渗入细胞内,半衰期长。近年来,临床常用阿奇霉素,比较安全,口服量为10mg/(kg?d),单次服用即可,患儿顺从性较好;重症患儿,开始治疗时可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再改为口服用药以巩固治疗。



6.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MP肺炎是人体免疫系统对MP肺部感染作出的免疫反应,对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较为严重的患儿,或肺部病变迁延而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有肺外并发症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机体的炎症损伤。应用激素时应注意排出结核感染。



6.5肺外并发症的治疗 多数学者认为肺外并发症的发生与免疫机制有关,因此,除积极治疗肺炎、控制MP感染外,可根据病情使用激素,针对不同并发症采用不同的对症处理办法。



7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预防问题



合理营养,适量的锻炼身体,可提高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助于提高机体对MP的抵抗力。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孩子的住所经常通风换气,尽量避免与可能携带MP的亲属接触,可减少感染MP的几率。防治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等婴幼儿常见的基础疾病,也有助于减少MP的感染率。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免疫增强剂。积极研制MP疫苗,有望减少MP的群体感染率。

小儿MP感染大多预后良好,虽病程有时较长,但终可完全恢复。很少出现并发症,仅偶见中耳炎、胸腔渗出液、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脑膜脑炎及皮肤粘膜综合征。偶可再发,有时肺部病变和肺功能恢复较慢。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