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脾囊肿?
脾囊肿(splenic cyst)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其中非寄生虫性又可分为真性囊肿与假性囊肿两类。寄生虫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比例约为2:1,在非寄生虫性囊肿中,真性与假性囊肿的比例约为4:1。发病年龄以20~50岁居多。但近年有人报道先天性脾囊肿,妊娠25周发现胎儿脾囊肿。无论是真性脾囊肿还是假性脾囊肿都是女性占多数。
治疗
治疗:
脾囊肿一旦明确诊断,应根据囊肿大小及临床表现选择治疗方案。较小、无症状的脾囊肿一般不需脾囊肿的手术治疗,但应定期随访。寄生虫性脾囊肿治疗主要为脾切除或囊肿开窗引流。不宜手术病人可以口服甲苯哒唑(10mg/kg)两周,行囊肿穿刺引流,并予囊内注射高渗盐水。
有症状的脾囊肿或囊肿较大时应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囊肿,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否则有发生囊内感染和破裂的危险。传统的术式是行全脾切除。随着对脾功能认识的深入,特别是脾脏的抗感染、抗肿瘤功能,为此应尽量保脾。与此相应的有各种微创手术治疗,如MRI和X线透视下经皮穿刺引流脾囊肿、经皮穿刺脾囊肿注射酒精,其疗效良好。但更多学者认为,引流及造口术容易发生感染、出血及囊液淤积,并不适于治疗脾囊肿。手术方式应根据囊肿的部位、大小、性质及病情决定,常用方法是囊肿开窗引流术、保留副脾、部分脾切除或半脾切除、脾片大网膜囊内移植。若囊肿较大,占据整个脾脏,或系多发性脾囊肿、囊肿位于脾门或位于脾体中间部分者,脾囊肿的治疗可行全脾切除。必要时术中需行快速病理检查,以避免漏诊恶性肿瘤。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脾脏切除、脾囊肿切除、脾囊肿开窗术等也成为脾囊肿治疗的重要选择。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多见于成年人,有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之分,真性囊肿常见的有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淋巴管囊肿、单纯性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常见的是脾包虫病);假性囊肿多因外伤性脾脏陈旧性血肿或脾梗死灶液化形成。
2.小的脾囊肿无临床症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左上腹部肿块时,脾囊肿的症状可伴有左上腹部的饱胀不适、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3.体格检查在左上腹部可触及圆形肿块,质韧而边界清楚,能随呼吸上、下移动,无明显压痛,有波动感。
4.囊肿可合并化脓性感染而出现左上腹部疼痛、发热,左上腹肿块增大伴有压痛,脾囊肿的表现为甚至左上腹出现局限性腹膜炎的体征。
病因
病因:
脾囊肿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真性脾囊肿被认为可能是腹膜上皮进入脾实质内或脾脏的管状系统的囊状扩张所致。假性脾囊肿与外伤、炎症、分娩及脾梗死有关。
分类:
脾囊肿按病因可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
1.寄生虫性囊中占脾囊肿的2/3以上。最常见的病因为棘球绦虫感染,通常没有特殊症状,有时会出现囊肿破裂或引起脾大。
2.非寄生虫性囊肿可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
(1)真性囊肿:囊内附有内皮细胞多为先天性。通常没有症状,多在体检或手术时发现,大多数病人不需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囊肿小于脾脏的1/2者可以行保脾手术切除;大于1/2者可以考虑脾切除。
(2)假性囊肿:囊内没有内皮细胞附着,约占非寄生虫性囊肿的2/3,脾囊肿的病因通常由外伤引起的血肿吸收后形成。其主要症状为左上腹痛伴左肩部放射痛。小于5cm的假性囊肿可以定期观察,通常可以自愈。较大的囊肿则需要手术干预。经皮穿刺引流由于容易并发感染和囊肿再次形成,通常不予采用。
诊断
诊断检查:
脾囊肿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因为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与囊肿的大小、部位、类型及增长速度有很大关系,不同脾囊肿患者,临床表现可相差甚远。囊肿较小时,可无任何表现,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住院做术前检查而发现。囊肿较大时可压迫周围脏器而出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疼痛、腹泻等;脾上极囊肿可致膈肌上升,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动过速等。多数脾囊肿患者以左上腹或肋下囊性包块为主要表现。囊肿若合并感染可出现畏寒、发热、左上腹痛等类似脾周围炎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加。包虫囊液皮内试验(Casioni皮肤敏感试验)呈阳性反应。B超系无创伤性检查,应作为首选,可见脾肿大,内有液性改变;若B超未能明确诊断,可选用CT或MRI检查。CT、MRI等对进一步了解脾脏囊肿形态、大小、数目和囊腔与囊壁的特点,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有重要价值。对诸如脾脏皮样囊肿(畸胎瘤)、内皮细胞性或间皮细胞性囊肿等极为罕见的脾脏囊肿,必要时可通过动脉造影等协助诊断。目前认为,CT检查对于鉴别脾脏良、恶性病变的价值优于其他检查。
鉴别诊断:
1.脾脓肿 脾囊肿的诊断通常有发热、腹痛、脾大等典型的临床表现。
2.脾脏肿瘤 良性肿瘤中以血管瘤和错构瘤较为多见,恶性肿瘤中以恶性淋巴瘤、恶性内皮细胞瘤和转移性肿瘤较为多见。临床上可出现左上腹胀痛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如为转移性肿瘤,还可出现原发肿瘤的症状及脾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