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

年轻的父母在抱起自己宝宝的那一天起,就可能要面对种种闻所未闻的医学问题,最先遇到的就是新生儿听力筛查(此项检查多在孩子出生三天后进行)。对于自己的宝宝已经通过此项检查的父母来说,他们对这个检查会毫无印象。而对于宝宝通不过此项检查的父母来说,思想压力则是巨大的。“我的孩子怎么会听不见?”“这个检查准不准啊?”“后面该怎么办呢?”这一系列问题往往都在困扰着这些父母。今天,耳科赵医生就来给大家说说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那些事儿。



什么是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即采用简便、快速的仪器对新生儿进行听力检测,以便发现早期有听力障碍的孩子。这项检查第一次为初筛,是在孩子出生后但尚未出院之前进行的。这项检查对孩子的刺激极小,因此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甜美的梦乡中就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检查。而初次筛查不通过的孩子,还会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复查。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都逐步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但仍有部分发展落后的地区受条件限制尚未开展此项工作。还有些基层单位缺乏可靠的筛查设备,这也致使一部分孩子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听力筛查,进而影响到了后续的诊断、干预。



这项检查有什么用?



对于婴幼儿,我们很难通过其日常行为来判断其听力状态,即便对外界的强声刺激有转头反应,也不代表其双耳听力一定正常。而听力障碍将直接影响言语学习能力,俗话说的十聋九哑就是这个道理。在听力筛查普及之前,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孩子常常是在错过了言语学习的最佳时期,无法正常说话后才被发现,而此时再去做言语康复是极其困难的。听力筛查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尽早地发现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对这些孩子进行早期干预,尽可能去提高其听力和言语的功能,使其成长后不被社会所隔绝。



孩子在哪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听力障碍?



研究发现,先天性的听力障碍最常出现在下列情况:

1、孩子是早产儿或低体重儿;

2、母亲怀孕期间有感染史、使用过耳毒性药物;

3、孩子出生时耳廓和外耳道发育畸形;

4、孩子有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重度窒息史;

5、父母双方有家族耳聋遗传史;

6、母亲曾多次怀孕、孕期吸烟、酗酒、遭受重大刺激和辐射;

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最终确诊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绝大多数属于上述情况,所以如果新生儿和以上6种危险因素有关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当地听力筛查的流程进行检测。



初次听力筛查不通过意味着什么?



即便是初筛没通过,父母也不要过于紧张。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各个地区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的分析来看,各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初次不能通过的比例有较大差异,大致在8-14%之间。难道这么多初筛不通过的孩子听力都有问题吗?当然不是,初次筛查不通过的孩子会在后期经过多次复查及使用更专业的听力检测仪器来最终评估。美国在199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新生儿经过听力筛查程序最终确诊为听力障碍的比例大致在1‰-3‰之间,我国各地区报告的数据也与此相近。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千个孩子中才会出现一到三个听力障碍的,比例远低于初次听力筛查不通过的数字。所以初次筛查不通过并不意味着肯定就有听力障碍了,还需要后面的复核检查来确认,况且大量数据显示,初筛不通过的孩子中,听力正常的是大多数。



为什么在听力初次筛查时没有通过,复查时却通过了?



上面提到,在初次听力筛查不通过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经过后期的复核,都被证实听力是正常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不准”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具体到各个医院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机器会受到很多干扰因素的影响,比如刚出生的孩子耳道里存留有羊水、胎脂、中耳里的积液、测试时孩子翻动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初次听力筛查不通过的结果,但实际上此时孩子的听觉系统功能是正常的。而在后期复查时,前面的干扰因素被避免,就会发现原来之前是虚惊一场。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