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要把握住机会
股骨头坏死,这个以前较为少见的疾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当中。在80年代之前,股骨头坏死还主要以车祸外伤导致的髋关节脱位和股骨颈骨折等继发为主,随着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风湿类风湿疾病的增多,激素的广泛使用,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特别是酒精性饮料的大量消耗,我国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和发生率也逐渐在向欧美等国靠近,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股骨头坏死患者新增数量不容小觑。
从医生来说,目前股骨头坏死早期的特异性诊断指标还未建立,大都是通过病史、查体和影像学表现来确诊。
但是,由于早期的股骨头坏死症状不典型,患者的表述有差异,而且在X光片上的表现也并不明显,以至于常常不能及时诊断,虽然核磁相对来说要敏感很多,但高昂的价格使其未能广泛应用。这样就使一大部分患者错过了最初的诊断治疗。
由于股骨头坏死好发于30岁~40岁左右的青壮年,它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虽然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技术为股骨头坏死的终末期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是大量的文献报道这部分患者置换术后假体的生存率要较平均水平低。
其原因就在于这部分患者年龄较小,又都为社会主要劳动成员,活动量较大,因而按照现有假体的使用寿命来说,在其晚年必然会面临着二次翻修手术。这也是手术医生为什么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尽量建议患者早期治疗的原因所在。
那么,何谓早呢?
一般来说,股骨头坏死从起病(即出现症状)到股骨头塌陷(需要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大概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个体之间还会有一些差异。这段时间是患者诊断治疗的“黄金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治疗窗口期。在这段时间里,通过评估影响股骨头坏死预后的因素:坏死的部位、大小、比率、是否处于负重区以及坏死的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往往可以使得病情改善,甚至使坏死的组织自行修复,从而能够延缓甚至避免了关节置换的命运。
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同时也结合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笔者将股骨头坏死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所谓的早期,就是有症状核磁有表现但是X片上股骨头还没有明显的改变,到了疾病的中期,股骨头在X片上也可以看到囊性变,硬化带,软骨下骨的轻微塌陷,但是股骨头的整个形态还没有明显的改变,即没有所谓的“塌陷”,处于疾病的早期和中期的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挽救坏死的股骨头,维持“原配”。
而晚期则指的是股骨头在X片上已经不再规则,有了塌陷,甚至有的已经发展到了髋关节骨关节炎,有所谓的“骨刺”了,这时就已经丧失了挽救股骨头的时机,只能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换一个所谓的“假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