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颅内的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据临床统计,在脑血管疾病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其破裂出血后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以往因检查手段、经济条件等原因,颅内动脉瘤常在破裂出血后才能得到诊断和治疗。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神经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实际工作中,由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CT血管造影(动态800排双源3D-CTA)等发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病例越来越多,发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本人及亲属极度惊慌,不知道如何处理。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它不是肿瘤,根据不同的调查资料及尸检报告,一般认为普通人群颅内动脉瘤发生率约为 2%-5%,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年破裂发生率为0.5%~2%,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颅内动脉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大多数囊性动脉瘤是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占(80~90%)和后天性因素如动脉硬化(10~18%)感染(0.5~2.0%)或外伤(0.5%),加上血流的冲击、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主要起病形式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或者产生脖颈突然僵硬、昏迷。SAH的主要危险是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30%左右的患者首次颅内动脉瘤破裂就可能导致死亡。,如果幸运存活,动脉瘤也极有可能再次破裂致二次出血,“动脉瘤二次出血的死亡率在60%—70%,往往以7天的整数倍为高危破裂期。如果第三次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将高达90%以上。为了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目前大部分神经外科医师主张超早期用钙离子拮抗剂防治脑血管痉挛,并对未昏迷的患者早期进行外科治疗(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或血管介入手术),即使是处于Hunt & Hess分级Ⅲ级-Ⅳ级的昏迷病人,经过积极救治,也有1/2的病人预后满意。  

对于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大多受无任何临床症状,个别患者可表现为波动性头痛、单上眼皮抬不起来。对于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是否采取外科治疗还存在着争议,一般认为,对以下的几个特点的要考虑治疗:动脉瘤大小大于5毫米的,形态不规则、分叶状,带有子囊;后循环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前循环后交通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引起占位效应但没有出血的;病人比较年轻的,女性心理负担比较重的;多发性动脉瘤其中一个出血,则其余的动脉瘤比未发生过破裂者易出血;高血压、吸烟和饮酒增加破裂的危险性。而对于其他一般的未破裂动脉瘤特别70岁以上可以定期复查,半年或一年检查,如果没有明显变化就继续观察;如果显著增长就抓紧时间治疗,如果引起临床症状了也抓紧时间治疗。

普通人群每100人就有2-5人颅内长有动脉瘤,对于40-60岁家庭社会中坚人群,建议有条件的要做MRA或3D-CTA,特别有波动性头痛、无明原因单上眼皮抬不起来,直系亲属中有颅内动脉瘤病史务必早检查,做到防患与未然。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