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溃汤性结肠炎作用机理研究述评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发病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糖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探讨中医作用机理的研究较为活跃,现综述如下。1抗炎抑菌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具有显著的抗炎杀菌及修复溃疡的作用[1]。川芎嗪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粘附分子P选择素表达而抑制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及其引起的炎症反应[2]。秦艽椿皮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3]。2保护肠粘膜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具有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谭氏等发现:溃结饮有提高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EGF含量的作用[4]。3抗氧化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能力下降,可引起脂质过氧化,产生大量炎性介质。自由基能使不饱和脂肪酸产生过氧化脂质,其分解产物丙二醛(MDA)可导致蛋白质变性和交联,使DNA损伤,酶及激素失活而发病。谷氏等观察发现加味四逆汤能清除溃疡性结肠炎肝郁时增多的氧自由基(OFR),使肠组织中SOD活性升高,抗氧化能力增强[5]。康氏等采用的肠安冲剂也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6]。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氧自由基的损害,可能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7]。4免疫调节与自身免疫免疫分子在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张氏报道愈疡液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