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二胎妈妈尿失禁发病率提升3倍,产后42天是最佳康复时期
2016-07-04 上海观察:黄杨子第一妇婴客服中心2016-06-25 09:57:32 作者:黄杨子
摘要
产后女性如今成为尿失禁的高发人群,多产可使尿失禁发病率提升3倍。调查显示,我国尿失禁发病率为18%至53%不等,老年妇女的发病率高达70%。“世界尿失禁周”到来之际,为广大妇女朋友带来尿失禁的防治注意事项。
很多人都认为,尿失禁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产后女性更是尿失禁的高发人群。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得不少人已做上了第二个孩子的妈妈,而多产可使尿失禁发病率提升3倍。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尿失禁发病率为18%至53%不等,老年妇女的发病率高达70%。
现状:尿失禁被误认为是自然现象
尿失禁是什么?它分为四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有尿急性尿失禁和压力性尿失禁,往往表现为尿急、排尿次数增多、夜间起床频繁;跑步、咳嗽、大笑、走路、跑步、抱小孩时等尿液的突然流出,无法控制。发病率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升高,且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来看一组数据,北京协和医院在全国6个地区、12个调查点对19024名20至90岁女性的调查中发现,有30.9%患有尿失禁。在上海,该比例为29%。然而,寻求治疗的患者不到40%,近三分之二的患者在寻求治疗前出现症状已有两年。
可以说,尿失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患者常常因频繁去厕所或者发生漏尿的情况而感到羞愧、孤立、抑郁,从而产生一系列家庭、心理、社会问题,因此,尿失禁也有“社交癌”的恶名。
很多人认为尿失禁是因年龄增大而发生的自然现象,少量就诊的患者也容易被认为是“尿路感染”而误诊。事实上,规范的医学技术应用能很好地预防、治疗尿失禁。尿失禁患者应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才能早日摆脱尿失禁的困扰与尴尬。
预防:产后要让盆底肌做运动
可以说,尿失禁不仅给患者带来焦虑、尴尬和沮丧等不良情绪,产后尿失禁严重者还可导致盆腔内膀胱、子宫脱垂。在美国,每位产妇生产后必须接受盆底恢复性训练,否则今后尿失禁手术将不得使用医疗保险。目前,我国一些妇产科专科医院及综合性医院妇产科亦开始开展产后盆底康复训练。
产后42天是产妇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特别是30岁以上的已育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预防后患。“由于大部分尿失禁是盆底肌肉松弛造成的,因此通过提肛运动锻炼盆底肌肉可预防和治疗尿失禁。”他介绍,在向医生进行咨询后,产妇也可在家进行自我训练,具体方法为: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3至5秒,松弛休息3至5秒。如此反复10至15次(20至30分钟),每天训练3至8次,持续8周以上或更长。
此外,在手术治疗领域,原先的外科手术由于创伤大且不可逆,如今已被微创的无张力尿道吊带手术治疗取代,可使患者术后排尿最大限度接近生理状态,从而纠正尿失禁。当患者腹压增高时,如咳嗽、打喷嚏等,吊带则相当于一个吊床,起到衬托尿道的作用。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